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师资队伍 > 副教授 > 正文

海路

 

海路,博士,副教授,四川省隆昌县人,回族。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学原理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教育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教育学原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学科教学(语文)教育硕士专业研究生导师,《民族教育研究》期刊副主编。

教育背景:

广西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2005年)

中央民族大学人类学专业博士(2008年)

中央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双语教育学方向博士后(2011年)


社会兼职:

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学位论文评审专家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理事、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教育人类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理论刊物分会理事


主要研究方向: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地区教育、教育人类学、语文课程文化


联系方式: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27号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100081

Email:forhailu@163.com


一、科研项目

(1)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壮族新创文字应用问题调查与对策研究立项单位:教育部社会科学司,立项时间:2009年11月30日,2015年10月结项

2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青年课题:广西壮汉双语教育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立项单位: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立项时间:2011年7月22日,2017年1月结项

3)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北京市维吾尔族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学校适应状况调查研究:基于教育人类学的视角”,立项单位: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立项时间:201491日,2018年8月8日结项

4)国家语委语言文字科研项目优秀成果后期资助2016年度项目:“民汉双语教育规划论”,立项单位:国家语委科研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立项时间:2016年11月16日,20199结项

(5)2018年度北京市民族事务委员会委托课题:民族教育研究,立项单位:北京市民族事务委员会,立项时间:2018年9月17日,201812结项

62018年度全国民族教育科研课题一般课题:“新疆‘汉考民’双语教育政策研究”,立项单位:教育部民族教育发展中心立项时间:2018年7月16日,2022年12月29日结项

(7)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教育学重点委托课题“国家‘十四五’时期民族教育学科发展研究”,立项单位: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重点委托课题),立项时间:2020年4月17日

(8)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第二批委托重点课题“新时代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常态化机制研究”,立项单位:广西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立项时间:2021年12月10日

(0)中央民族大学2022年自主科研滚动支持项目“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民族地区中小学课程的路径研究”,立项单位:中央民族大学,2024年10月23日结项

(10)2022年国际中文教育研究课题委托项目《全球学术话语权视域下国际中文教育期刊传播力提升路径研究》,立项单位: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世界汉语教学学会,立项时间:2023年1月16日,已结项

(11)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2024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新时代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及教育研究:基于青海省民族地区的调查”,立项单位: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立项时间:2024年12月17日


二、获奖

(一)科研获奖

(1)2012年5月获国家民委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优秀奖(获奖成果:《国家民委“民汉双语人才培训基地建设”调研报告》,颁奖单位: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

(2)2012年12月获国家民委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二等奖(获奖成果:《民族地区双语教学现状及对策建议》,颁奖单位: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

(3)2013年3月获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获奖成果:《教育人类学的理论与实践——本土经验与学科建构》,颁奖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4)2016年12月获北京高校青年教师社会调研优秀项目二等奖(获奖成果:《北京市维吾尔族随迁子女社会融合现状及对策调查研究》,颁奖单位: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排名1/1)

(5)2018年4月获国家民委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调研报告类)二等奖(获奖成果:《北京市少数民族随迁子女社会融入现状及对策调查研究》,颁奖单位: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

(6)2022年6月获国家民委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调研报告类)三等奖(获奖成果:《青海脱贫人口推广国家通用语言的调研报告》,颁奖单位: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

(7)2022年6月获国家民委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调研报告类)三等奖(获奖成果:《青海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现状的调研报告》,颁奖单位: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

(8)2023年5月获民委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调研报告类)一等奖(获奖成果:《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背景下青海民族地区群众的语言态度与语言使用情况调研》,颁奖单位: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

(9)2023年5月获民委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调研报告类)二等奖(获奖成果:《关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类教材编写的情况报告》,颁奖单位: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

(二)教学获奖

(1)2013年11月获全校第五届“孝通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指导教师三等奖

(2)2014年4月被评为中央民族大学“寒假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工作者”

(3)2014年11月获中央民族大学第九届教师 教学大赛二等奖

(4)2021年11月在第四届“人民中国杯”日语国际翻译大赛中被授予“优秀指导教师奖”

(5)2022年6月在第六届全国高校商务英语竞赛决赛中指导学生荣获非专业组三等奖

 

三、研究成果

(一)论文类

1.CSSCI来源期刊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论文

(1)徐杰舜,海路.从新村主义到新农村建设——中国农村建设思想史发展述略[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

(2)滕星,张霜,海路.对中国少数民族新创文字扫盲教育的思考[J].民族教育研究,2008,(2).

(3)海路,徐杰舜.西方族群研究文献回顾[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

(4)海路.族群认同视野下的侗文教育[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9,(2).

(5)海路,滕星.文化差异与民族地区校本课程开发:一种教育人类学的视角[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

(6)海路,巴战龙,李红婷.珍视乡土知识 传承民族文化:“中国乡土知识传承与校本课程开发研讨会”综述[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

(7)海路.一部推进中国教育人类学本土化研究的力作:评滕星的《教育人类学的理论与实践》[J].民族教育研究,2010,(6).

(8)海路,李芳兰.侗族新创文字的历史沿革[J].贵州民族研究,2010,(6)

(9)海路,徐杰舜.中国族群研究:缘起、成就及问题[J].广西民族研究,2011,(1).

(10)海路.中国少数民族新创文字的语言规划及其实践[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

(11)海路,袁同凯.教育人类学的实践与反思:人类学学者访谈之六十三[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

(12)海路.务本的教育:兼论潘光旦先生的乡土教育观[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2,(6).

(13)滕星,海路.壮汉双语教育的价值取向及实现路径[J].广西民族研究,2013,(2).

(14)滕星,海路.语言规划与双语教育[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

(15)巴战龙,海路,陈学金,滕星.中国教育人类学新进展:人类学学者访谈录之六十九[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

(16)海路,张旭东,降初卓玛.维吾尔族随迁子女的人际交往与文化适应策略:基于北京市XZ打工子弟学校的教育人类学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14,(6).

(17)海路.壮汉双语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以广西壮族自治区武鸣县三所壮文实验学校为个案[J].广西民族研究,2015,(4).

(18)海路.多元视域下的文化多样性与教育——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教育人类学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年会综述[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

(19)海路.我国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建设的历史演进[J].民族教育研究,2016,(4).

(20)海路.壮汉双语教育模式变迁论[J].广西民族研究,2016,(5).

(21)欧阳护华,海路.语言、教育与文化:从交际教学法到教育人类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欧阳护华教授访谈录[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6,(6).

(22)江凤娟,海路,苏德.从政策文本到学校行动:双语教育政策执行偏差研究——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个案[J].民族教育研究,2018,29(05):31-41.

(23)海路,刘倩.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双重性特征探析——读《文化变迁与双语教育:凉山彝族社区教育人类学的田野工作与文本撰述》[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9,7(02):1-5+101.

(24)万明钢,海路.新中国成立70年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的回顾、反思与展望——万明钢教授专访[J].民族教育研究,2019,30(04):5-10.

(25)海路,刘灿,陈婷丽.新中国民族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演变历程与基本特征——基于六次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政策文本的分析[J].贵州民族研究,2020(05).

(26)李芳兰,徐福,海路.国家安全视域下的民汉双语教育[J].贵州民族研究,2020(05):182-189.

(27)李瑞华,海路.增能理论下少数民族地区普及国家通用语言的增能效应研究——基于青海民族地区推普脱贫的案例分析[J].青海民族研究,2021,32(02):47-55.

(28)海路,谢唯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民族文化进校园的内涵及路径[J].贵州民族研究,2021(05):42-49.

(29)李卫英,李文钰,海路.德育空间视域下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J].黑龙江民族丛刊,2022(01):25-33.(通讯作者)

(30)王坤,仲丹丹,海路.培育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特征与实践路径——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视角[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7(04):15-20.(通讯作者)

(31)海路,李祎晨.论民族教育研究的空间结构——基于费孝通的学术研究路径[J].西北民族研究,2022(04):56-68.

(32)海路,杨柄.中华民族历史观教育:内涵、价值与实践路径[J].民族研究,2022(04):13-24+139.

(33)海路,谢唯唯.文化共生视域下中华文化的生成逻辑与教育路径[J].广西民族研究,2022(03).

(34)李瑞华,陈婷丽,海路.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民族互嵌式教育环境建构研究——基于社会融合理论[J].青海民族研究,2022(03):7-13.(通讯作者)

(35)海路,王洋,张梦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体化教育的特征与路径[J].贵州民族研究,2023,44(03):10-17.

(36)海路,王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多元主体协同:内涵、困境与路径[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55(03):127-136.

(37)姜昕玫,海路.数字乡村建设背景下民族地区语言服务效能与优化路径——以内蒙古通辽市蒙古族聚居区为个案[J].青海民族研究,2023,34(03):99-106.

(38)海路,熊冰.费孝通的文化自觉说:缘起、比较与发展路径——兼论文化自觉说对构建中国特色民族学话语体系的启示[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49(01):41-48.

(39)海路,舒曼.新时代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研究的特征与展望——基于2017—2023年核心期刊文献的分析[J].黑龙江民族丛刊,2024,(01):58-68.

(40)海路,王一骄,范利晶.国际中文教育期刊传播力提升路径研究[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50(03):170-180.

(41)海路,娄馨月.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民族教育的内涵深化与功能拓展[J].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42(05):156-168.

(42)符琼霖,海路.高校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制度建设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4,45(10):16-22.

(43)海路,王一骄.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学:为何、何为与可为[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24,16(06):1-11+153.


2.外文期刊论文

(1)Lu, Hai;Li, Fanglan.Contact-induced change in status planning: a case study of Zhuang Putonghu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Sociology of Language,2012,Vol.2012(215): 19-40.

(2)Lu Hai, Guoyuan Sang, Hui Wang, Wenyu Li, Xiaohong Bao.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 Behavioural Intention to Adopt Online Learning: Evidence from China[J].Behavioral sciences (Basel, Switzerland),2022,Vol.12(10): 403.(SSCI-Q3)

(3)Lu Hai;Xiaohong Bao;Wenyu Li.Factors associated with work volition among Chinese undergraduates[J].Frontiers in Psychology,2022,Vol.13: 1037185.(SSCI-Q1)

(4)Lu Hai, Xiaohong Bao, Yang Wang, Mengxiao Zhang, Man Shu.Examining Family Atmosphere and School Climate Within Psychology of Working Theory Among Chinese Rural College Students[J].Behavioral sciences (Basel, Switzerland),2024,Vol.14(12): 1151.(SSCI-Q2)

(5)Lu Hai, Yang Wang, Man Shu, Mengxiao Zhang, Yijiao Wang.Effect of family support and work resources in the relationship of economic constraints and work volition: Evidence from China[J].PloS one,2025,Vol.20(1): e0310374.(SCI-Q1)


(二)著作类

1.主编

(1)滕星,海路主编.人类学视野中的教育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年版.

(2)滕星,王远新主编,海路,张霜副主编.中国少数民族新创文字应用研究——在学校教育和扫盲教育中使用情况的调查[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

(3)滕星,王远新,海路主编.中国少数民族新创文字研究论文选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

(4)滕星主编,张天军,海路,王洪玉副主编:乡土知识与文化传承——中国乡土知识传承与校本课程开发研讨会论文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3.

(5)滕星主编,海路,巴战龙,赵淑岩副主编.在田野中成长——教育人类学田野日志[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

2.合著

海路,滕星,陈立鹏等著.民汉双语教育规划论.[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9-09.字数:250千,ISBN:9787513062558.

徐杰舜,徐桂兰,罗彩娟,海路等著. 新乡土中国:新农村建设武义模式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3.论文集

海路,滕星.中国教育人类学研究的进展与趋势[A].载钟海青主编.文化多样性与教育研究:中国教育人类学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年会论文集[C].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6:18—30.

4.著作章节

海路,涂元玲.第五章 教育人类学[A].载田阡,潘英海主编.应用人类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65—83.

海路,滕星,英吉卓玛.第十二章 多民族国家的双语教育:人类学的视角[A].载滕星主编.教育人类学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338—362.

海路.首都随迁子女社会融合的教育人类学研究[A].载刘谦,等著.渐入城市:首都随迁子女社会融合的教育人类学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6.

海路.第十四章 民族教育篇.载刘贵华等著.中国教育研究新成就: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学科发展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9.




本站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