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综合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中央民族大学海外知名学者大讲堂之“从呼麦跨域交流看文化改革开放40年”


2018年9月26日19:00,图瓦人文科学与应用研究院瓦莲京娜·苏租克伊教授应邀到我校开展题为“作为一种民俗的图瓦呼麦”的讲座,此次讲座在知行堂举办,由崔玲玲副教授主持。  

4.jpg       4.jpg

首先,崔玲玲副教授向参加讲座的师生介绍参会嘉宾。瓦莲京娜·苏租克伊教授,文化学博士,现就职于图瓦人文科学与应用研究院,常年致力于图瓦音乐研究,成绩斐然,出版的论文和著作约有100部,对图瓦呼麦和乐器有着深入且独特的见解,为图瓦音乐的学术研究与传播作出了巨大贡献。来自俄罗斯图瓦共和国阿克色市的安格罗勒,著名民间艺人,被称为“活着的文物”,他曾在莫斯科获得俄罗斯艺术节“北极光”冠军,在克孜勒市呼麦国际研讨会获得过两个冠军。巴图欧其尔·吾再,现场翻译,西北民族大学蒙古语言文化学院助教,全程协助翻译。           

讲座第一部分简要介绍了图瓦音乐的发展历程。瓦莲京娜·苏租克伊教授介绍了图瓦人民的文化习俗和民间习惯,讲述了人和音乐之间的密切关系。第二部分主要介绍图瓦的民歌。瓦莲京娜·苏租克伊教授着重介绍了民歌的类型(短歌和长调)。图瓦的民歌没有固定的曲调,一般即兴演唱(如:小孩在放牛的过程中用草作为乐器演奏,或者是在这过程中有了灵感就唱出来),展示了多种民族乐器的图片,介绍了与民族乐器相关的背景知识,表达了图瓦人民对音乐和自然的热爱。随后由民间艺人安格罗勒为大家进行现场演奏,为参会师生奉献了一场绝妙的视听盛宴。第三部分重点介绍蒙古族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呼麦。呼麦是阿尔泰山原住民族创造的一种神奇的歌唱艺术,早在12世纪蒙古形成民族之前就已在广袤的地域上流传,即一个歌手纯粹用自己的发声器官,在同一时间里唱出两个声部。呼麦声部关系的基本结构为一个持续低音和它上面流动的旋律相结合,可分为“泛音呼麦”、“震音呼麦”、“复合呼麦”等,这在中国各民族民歌中是独一无二的。讲座结束后,同学们反响热烈,积极针对此次讲座提出问题,瓦莲京娜·苏租克伊教授都一一予以耐心解答。最后,崔玲玲副教授对此次讲座做了总结性发言。

2.jpg

本次讲座内容丰富而新颖,加深了我院师生对民族音乐的了解,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学术交流,通过瓦莲京娜·苏租克伊教授的精彩分享和教育学院师生的积极参与,使我院师生对少数民族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


本站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