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院海外名师讲座于4月11日10:00—12:00在教育学院会议室(北智楼533)成功召开,德国柏林自由大学教育与心理学院教育人类学系教授、德国历史人类学的创始人之一,同时也是柏林自由大学Interarts研究院的核心成员——克里斯托夫•武尔夫教授做了题为“Anthropology of Globalized Human Being(人类全球化视野下的人类学)”的学术报告。此次讲座由教育学院院长—苏德教授主持,教育学院全体学生参加。
报告开始,教授首先从现代社会人类学对人的意义谈起,从全球来看,越来越关注人的普遍性和人的多元性,指出现在的人类学也越来越关注这种普遍性和多样性。接着,武尔夫教授从进化论的角度来分析,我们都是归属于人,基于这样的范式,不管是美国人、中国人,还是欧洲人,都经历了智人化过程,从原始人到变为直立人,把手解放出来,使我们有更多活动的空间,使说话成为可能,进而使想象成为可能,这就和人的同智性相关。哲学人类学家也关注这种同智性,他们认为,马一出生就会直立,而人却要花很长的时间,人一出生无意识、需要成人的教育,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另外,起源于法国的历史人类学是基于历史,并在历史中行动的,现在历史人类学家不再关注大历史,而是更加关注日常生活中的平民生活。历史人类学家让我们知道人与人之间的这些不同,尊重这些不同,并知道如何在这些不同中共处,这也就是如何开展文化的多样性。民族志研究很关注文化的多样性,同智论、哲学人类学、历史人类学、文化人类学四种范式,虽然无法在同一研究中兼顾,但可以在做民族志研究时打开视野。
接着,武尔夫教授从结合自己的研究经历,从德日两国过新年的家庭聚会中发现,虽然日本和德国的表现不尽相同,但是依然具有五个共同点,即家庭幸福建立在宗教的氛围中;食物在家庭聚会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互相交换礼物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家族史叙事;和其他时候相比,新年时有更少的安排,几乎是完全自由的。为此,武尔夫教授建议人类学研究应拓宽视野,在关注差异性的同时要兼顾相似性。同时,教授认为20世纪更注重同智性,同时我们应更多的关注历史人类学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据悉,克里斯托夫•武尔夫教授就职于德国柏林自由大学教育与心理学院教育人类学系。他是德国历史人类学的创始人之一,同时也是柏林自由Interarts研究院的核心成员。他的著作被陆续翻译成15个不同国家的语言。由于他在人类学及教育人类学领域卓越的贡献,荣获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大学颁发的Professor honoris causa名誉称号。与此同时,他还兼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德国副主席一职。武尔夫教授的研究领域有:历史与文化人类学,教育人类学,仪式研究,体态语,跨文化研究,模仿与审美研究。其代表作有:《论人——历史人类学手册》、《模仿——文化、艺术和社会》、《教育人类学导论》、《逻辑与激情》、《教育科学》、《文化与教育》、《仪式中的教育》、《社会的形成》等。
(教育学院 研会宣传部 李亚晴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