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综合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文明交流互鉴:高等教育的国际对话——‘民大七十载’”国际会议圆满结束

2021年10月17日-18日,由中央民族大学主办,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承办,中央民族大学国际合作处、《民族教育研究》杂志协办的“文明交流互鉴:高等教育的国际对话——‘民大七十载’”国际会议在中央民族大学文化楼西区一层报告厅隆重举行。



01开幕式

E8D17

17日上午8时,本次国际会议正式开幕。开幕式由中央民族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宋敏教授主持,中央民族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郭广生教授,著名教育学家、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先生,教育部民族教育发展中心主任郭岩研究员,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著名学者荣誉教授Colin Mackerras先生,英国教育学会主席、伦敦大学学院教育学院著名学者Gary McCulloch教授先后致辞。他们共同表示,在中央民族大学建校70周年之际举办此次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对话会议,有利于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水平,特别是为我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提供了开放交流的窗口,也有利于深化中国同世界各国的友谊,加快世界各民族跨文化交往交流交融,加快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程。同时,各位领导和嘉宾对此次国际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和美好祝愿,并预祝会议圆满成功。

186372


16E0B1

02揭牌仪式

会议第二项议程是“跨文化教育研究中心”揭牌仪式由教育学院院长高兵教授主持,芬兰赫尔辛基大学教科院院长Johanna Makela教授、中央民族大学副校长宋敏教授先后致辞,恭贺中央民族大学与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合作的跨文化教育研究中心成立。

会议第二项议程是“跨文化教育研究中心”揭牌仪式由教育学院院长高兵教授主持,芬兰赫尔辛基大学教科院院长Johanna Makela教授、中央民族大学副校长宋敏教授先后致辞,恭贺中央民族大学与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合作的跨文化教育研究中心成立。

上午9时,全体与会人员在文华楼前合影留念。


03专家主题报告

第一阶段会议由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著名学者陈洪捷教授主持。

北京师范大学原校长、中国教育学会会长、著名学者钟秉林教授作了题为《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的报告。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主任、著名学者袁振国教授作了题为《对以学科为基础的学术建制的反思》的报告。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教育学院院长、英国科学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艺术学会院士、著名学者Li Wei教授作了题为《Does Decolonising Education Apply to China?》的报告。

陈洪捷教授对第一阶段的主题报告做了总结与评议,指出钟秉林教授对当前的高等教育发展有十分深刻的认识和把握,并对当今高等教育发展所面临的挑战提出了自身的对策与建议,具有很强的启发性和指导性。他指出袁振国教授的发言直戳当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痛点,即人才培养模式与知识生产模式之间的不匹配,深刻尖锐地指出高等教育学科建制面临着的许多挑战。他指出Li Wei教授的发言从新的角度解构殖民化教育体系,研究思路十分新颖独特,同时也指出历史发展的不可逆性。

第二阶段主题报告由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党委书记刘振天教授主持。

首都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原校长孟繁华教授作了题为《师范大学善治之道》的报告。

芬兰赫尔辛基大学著名学者Fred Dervin教授作了题为《Interculturality as an Octopus in Higher Education:Unthinking and Rethinking a Multifaceted Notion》的报告。

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著名学者陈洪捷教授作了题为《国际化需要两栖思维》的报告。

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教育部“-”特聘教授刘海峰教授作了题为《高等教育的多样性与公平性——世界高等教育2050展望》的报告。


刘振天教授对第二阶段的主题报告做了总结与评议,指出孟繁华教授提出的“善治”之道,既是实践经验,也是理论思考。他表示Fred Dervin教授的“八爪鱼”概念生动有趣,指出在国际交流中应当互相尊重学习,不应以单一固化的视角看待国际文化。他指出陈洪捷教授提出的“两栖”思维为跨文化交流指出了第三条大路。他提出刘海峰教授作出的对于高等教育的展望报告对办好高等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启发意义和借鉴价值。最后,刘振天教授对各位专家学者为会议提供的“精神盛宴”表示衷心的感谢。

第三阶段由芬兰赫尔辛基大学Fred Dervin教授主持。

美国亚利桑那大学著名学者Etta Kralovec教授作了题为《Dispatches from the border:teacher education》的报告。澳大利亚南昆士兰大学著名学者Patrick Danaher教授作了题为《The Exquisite Relationality of Being and Becoming a Scholar: Insights Gleaned from Researching with Doctoral Students and Superivisors》的报告。瑞典卡尔斯塔德大学著名学者Andreas Jacobsson教授作了题为《Interculturality in Swedish Higher(Teacher)Education:Inclusion,Otherness,Exclusion》的报告。

Fred教授对第三阶段的主题报告做了精彩评议,他从三位教授的生活背景、兴趣等共性点与个性点出发,指出三项报告的关键词分别是“边界”:探讨如何培养教师思考、超越边境进行教育;“关系性”:探讨作为导师如何与学生相处,如何共同学习,以形成批判性友谊;“跨文化性”:探讨对于来自不同国家的孩子,师范教师教育该如何进行培养。Fred教授指出,我们不仅需要悦纳文化差异,还要包容性别差异、背景差异等各种差异,这些很重要,我们需要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复杂性,理解沟通的复杂性。

第四阶段由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特聘教授、刘海峰教授主持,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育研究院党委书记刘振天教授进行了题为《中国文科知识生产的本土逻辑与高校新文科建设的路径》的报告,西安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Tian Mei教授进行了题为《Online Learning Satisfaction during COVID-19: the Case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China》的报告,中南民族大学教育学院院长田恩舜教授进行了题为《大学特色的形成模式与建设路径》的报告,青海师大教育学院院长李晓华教授进行了题为《新时代对口支援民族地区高校的逻辑、动力与路向》的报告,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党委书记苏德教授进行了题为《关于民族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几点思考》的报告。刘海峰教授对第四阶段的主题报告进行评议并总结,他指出刘振天教授的报告学理性强、有理论深度,对于新文科建设提供了很好的路径;Tian Mei教授的报告从来华留学生的角度研究了在线教育,确实存在着学习满意度较低,学习效率无法保证等问题;田恩舜教授的报告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论述,具有深度、高度和厚度;李晓华教授的报告对对口支援工作深有体会,研究提出了新的建议,即强调校地合作;苏德教授的报告对民族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提供了很多启发性、借鉴性的思考。

在10月18日的会议上,与会的专家学者就本次会议的议题进行了分组讨论,提出了很多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主要设置了两个分会场,分会场一在北智楼533会议室举行,探讨的主题是“高等教育中的多样性”“高等院校中的教与学”“高等教育学者之路”;分会场二在文华楼西区一层报告厅举行,探讨的主题是“高等院校中的信息技术应用”“高等教育中的福祉”“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参加分会场讨论的主要是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还有在读博士生、硕士生共有23位教师和硕士博士研究生代表围绕议题做了报告。与会者就本次会议的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提出了很多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最终经过充分讨论与总结发言后,举行大会闭幕式。有西南民族大学原党委书记、民族高等教育研究著名专家陈达云教授主持闭幕式,苏德教授对本次大会进行了精彩的总结,会议落下圆满帷幕。

此外,本次国际会议还分设两个分会场,最后,教育学院党委书记苏德教授代表学院全体师生向各位专家学者的精彩报告表示衷心感谢,会议在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

教育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而高等教育始终与国家、民族紧密相连。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是所有国家所面临的重大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应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对话作为一个双向进程,不仅要关注全球问题,参与全球事务,向世界学习,吸收一流大学的经验,同时也要让世界真正了解中国的高等教育,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本次国际会议秉承“文明交流互鉴”的宗旨,来自全球的专家学者和师生代表近300人齐聚一堂,为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本次国际会议是一场学术领域的饕餮盛宴,学者们在学术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为新时代教育之问潜心求解。我们相信本次会议能为高等教育研究带来重大启示,为高等教育的进步发展提供经验借鉴!




本站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