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综合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隐私安全 | 谁偷了我的信息?

互联网发展越来越快、APP越来越多,与之相应的是我们的隐私信息被越来越多的机构和大数据平台持有。当某个大数据平台安全上有疏忽,我们的相关信息就可能被泄露。数据信息的安全问题也变得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和认知。大数据的海量积累使得个人信息的安全性以及隐私性面临重大的冲击。




在网络生活中,我们个人面临着私密信息泄露的隐患。那么,该如何做好隐私保护呢?




谨慎发布个人隐私信息

尽量不要在杜交媒体上分享自己和家人的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证号码、手机号码、银行账户、工作单位、家庭住址、实时定位、出行安排等私人信息。在允许的情况下尽量采取一些匿名化的方式,比如快递的姓名可以采用昵称、地址选择公共地址、快递包装箱在处理的时候去掉个人信息等。

个人信息一旦被不法分子获取,就会成为他们实施网络诈骗和密码破解的 “利器”!


保护个人帐户密码安全

不要所有账户都使用同一个密码;在设置密码时避免带有个人相关信息;定期修改密码;使用密码管理器对密码进行加储存并做好资料备份;打开两步认证,提高安全性:设登6位PIN密码,输入错误就清除手机。密码在手,安全我有!



慎连公共WIFI,使用VPN连接

不要随意连接来源不明的免费,特别是在使用网上银行或进行在线支付时,最好不要连接开放网络,使用将会更加安全。因为VPN连接可以对你的网络连接、数据信息进行加密,网络服务商无法获取到你的这些信息。小心不法分子顺着网线“偷”到你的信息!




谨慎点击陌生链接

如果你在微信、短信、邮件或其他杜交媒体上收到陌生人发来的网络链接,需要再三确认,不要随意点开。在确认发件人身份之前,不要轻易点开链接或下载附件,以防病毒感染。陌生链接别乱点,病毒陷阱在里面!




人脸信息安全应引起高度重视

数字化时代,个人信息的内涵与范围均在不断延伸。除了通讯记录、家庭住址等传统信息,如今,人脸、指纹、声纹等生物特征信息应用也日益广泛。曾经风靡的“换脸软件”也存在风险。需要警惕的是,如果人脸收集方的安全防患意识不强或者能力不足,这些数据经过数次转手,可能到流通到黑市,存在极大的隐患。人脸识别需谨慎,隐私安全记心间!

结语

在数字化时代,我们的生活紧密地和数据联系在一起,保护个人隐私安全的关键是怎样处理好维护个人权益与合理使用信息的关系。加强个人信息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立法、执法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但是我们个人也应该时刻谨慎,构筑起个人信息安全的立体防护网。



文字|邵聪慧

图片|网络

审核|教育学院


本站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