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名师大讲堂
—— 2022年4月21日 ——
第5期
《他者性与教育》
从主体性到他者性,从同一性到异质性,从唯我性到为他性,他者性反映了在主体性责任缺失背景下的一种伦理诉求。他者具有独特性、差异性和外在性,正是这些特性,使他者获得了独立的地位。因此,我不能占有和同化他者,只能尊重和回应他者的需求,为他者负责。以他者的“非同一性”为逻辑起点,教育不是教师对学生的灌输,也不是师生对等的对话、交流,而是教师对学生的回应,一种负责任的回应。教育不是借助理性抹杀他者,而是在开放自由的空间中,让他者言说和行动,通过他者性对话,建构他者性共同体,实现与他者的共生。他者性只是思考教育的一个维度,它不是教育的全部。
——《他者性教育:超越教育的同一性》
冯建军教授
讲座内容
第5期
01学者介绍<<<<
教育学院邀请到了冯建军教授为师生们做了《他者性与教育》的专题讲座。冯建军教授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所长,南京师范大学国家重点学科教育学原理带头人、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特聘教授(2017),兼任中国教育学会中青年教育工作者分会理事长,教育学分会学术委员,全国教育基本理论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教材委员会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专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马工程”《教育学原理》编写组首席专家等。
02讲座内容<<<<
本次讲座由高兵院长主持,教育学院师生以及校外教师和学生共计200多人在腾讯会议中聆听了冯教授的讲座。冯教授以人类的核心问题是“我们如何在一起”这个主题引入专题讲座的。冯教授一针见血地指出当代社会的病状,又由该主题深入思考,联系到教育所培养的人对这种社会问题的影响。冯教授指出,当代中国教育一味地追求人的主体性,弘扬个体的权利和自由。这与封建社会对个人的压迫,对主体的漠视相比,无疑是一种巨大的进步。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如果过度的弘扬个人主体性、个体自由、个体权利,就可能导致未能给公共性以足够的关注。就现实生活而言,如果我们只是关注自我的权利、自我的利益,追求以个体为中心的公平,而不顾他者(尤其是作为弱势的他者)的利益,缺少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同情和责任感。这样的教育会使每个人都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使得共同体的意识和公共精神的丧失,导致社会成为一盘散沙。
关于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冯教授提出,当代中国教育,需要重建共同体的意识,通过他者化的承认,培养人的同情心、爱心和责任感,真正地使“自我”成为一个对“他者”负责任的“我”,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负责,最终成为共生体中的“我们”。冯教授独到的见解引发同学们对于现代教育的反思,反思现代学校在对人思想塑造过程中身为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审视学校教育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的合理性。
在讲座过程中,冯教授为大家提供了充裕的讨论交流时间,大家根据自己的认知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冯教授围绕“他者性”“主体间性”“奉献”等问题与听众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最后,高兵院长总结了冯教授这次讲座的核心思想并对冯教授表示诚挚的谢意。此次讲座师生们都表示受益匪浅,极大启发了师生对教育现实问题的关注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