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综合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学科教学(音乐)公益讲座 献给孩子们的民族音乐第二十一讲内容提要

在教育学院学院领导和指导教师崔玲玲老师的带领下,学科教学(音乐)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们于2022年5月25日星期三下午16:00成功举办了“献给孩子们的民族音乐公益系列讲座”,学生们讲授了苗族、鄂温克族、朝鲜族的民间音乐。在整体的教学中,教学导入生动有趣,在介绍民族音乐前,首先为听众介绍了该民族基本概况,在接下来的主体课堂内容的讲授中,每一部分内容的设计意图明确、重点突出、在增加课堂气氛中与教学重点中实施了师生互动环节,效果良好。讲座结束时,学生们均对自己讲座的内容做了精准的课堂小结。学生们通过线上的讲座,对中小学的音乐课教学的形式、内容、规范等系列知识有了进一步掌握。现将第二十一期的讲学内容总结如下:


01 草田之上的歌笙


袁浩舜

教学导入:用问题导入,放映苗族银饰与服饰图片,提出问题:“华丽的服饰与银饰是少数民族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且极具特色的,那么PPT中展示的是哪个民族的服饰与银饰?” 引入讲座主题——苗族。

设计意图:导入环节为讲座开始后的第一个环节。为更好地使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习兴趣,特采用问题导入形式。

第一部分:苗族简介

设计意图:在学习苗族音乐前先了解苗族的基本概况。通过ppt中文字及图片的形式使学生直观的进行学习。这部分内容主要从苗族迁徙历史、语言文字、节日三方面进行介绍。




内容包括:苗族人口分布、迁徙历史、传统节日。

苗族民间的传统节日较多,主要通过放置图片及视频并加以文字描述对苗年、四月八、芦笙节三个节日进行介绍。

之后,让听众找出图片及视频中都出现的物品——芦笙,引入下一阶段内容。

第二部分:苗族传统乐器----芦笙

设计意图:主要介绍芦笙的简介、起源、演奏形态、音乐风格。结合芦笙演奏视频以及互动提问,使学生可以对苗族芦笙艺术有基本的认识,并能辨别芦笙音乐的风格特征。

首先简单介绍芦笙。芦笙是苗族传统的簧管乐器,在苗族地区广为流传。芦笙是苗族文化的一种象征,在表演、吹奏方面将词、曲、舞三者融为一体,保持了苗族历史文化艺术的原始性、古朴性。并强调芦笙在苗族节日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在大部分苗族节日中,都会出现芦笙的身影,它也是苗族人民最喜欢的乐器之一”。引入苗族传统乐器---芦笙的部分。

其次对芦笙的起源加以描述,并结合节日部分图片内容进行讲述。蚩尤率领苗族战争失败后退入深山密林,为召集四方苗族群众,在山中立一长树杆、系上红腰带,令男女青年绕花杆吹芦笙跳舞,部众闻讯赶来.重整旗鼓、继续与黄帝战斗。这与图片中苗族人民吹奏芦笙的场景一致。

接下来,放映芦笙吹奏视频,并提出两个问题:芦笙音乐风格是什么样的?

在观看视频后与学生进行分享与交流。并将问题答案予以总结。芦笙音乐节奏舒缓,旋律缠绵纤柔,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和即兴性。其曲调悠长,委婉飘逸。这样的音乐风格与苗族人民祭祀活动时的气氛有很大的关系。

第三部分:苗族民间歌曲----飞歌

设计意图:苗族民歌是苗族音乐中必不可分的一部分,而飞歌是苗族人民最为喜爱与擅长的民歌类型。主要从飞歌的简介、分类进行简要概述,并通过视频播放及问题互动的方式帮助学生总结出苗族飞歌演唱特点。



886CF

首先对飞歌进行简要介绍。苗族飞歌,是苗族歌曲的一种,流行于贵州台江、剑河、凯里等一带。飞歌的音调高亢嘹亮,唱时声振山谷。其多用在喜庆、迎送等大众场合,见物即兴,现编现唱。歌用苗语也可以称“恰央”(ChiaYang),在其它一些苗族地区也有称之为“喊歌”、“吼歌”、“山歌”或“喊坡歌”。

其次对飞歌的分类进行介绍。苗族飞歌根据演唱场合的不同,可以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喜事,如结婚、盖房、生子等重大家庭喜事,热情好客的主人会布置许多道拦门酒,在亲朋好友来祝贺时,主人高唱“飞歌"敬酒致谢;第二类是宴饮,苗族人民热情好客,朴实真诚,当客人来访时,他们拿出准备好的食物、最优质的美酒来招待客人,这时,主妇会唱起“飞歌"热情劝客人饮酒,让客人尽兴而归;第三类是择偶,苗族自古有恋爱自由的传统.男女"飞歌“传情,通过"赶坡”对歌,结识自己的心仪之人。

接下来,播放飞歌视频--谭盾《地图》飞歌。并向学生提出问题:“苗族飞歌的演唱有怎样的风格特征”?

这是一首非常美妙且具有苗族特色的飞歌。视频中苗族姑娘的歌声和大提琴的琴声像是一对苗族情侣,隔着高耸的山脉你一句,我一句,诉说着对对方的思念之情。

在视频播放后与学生分享交流感想并总结问题答案。滑音高腔是飞歌的特点之一。它不仅是音符的跳动,更是情感的自然抒发,这也是他的特色之处。在旋律特征上,飞歌的调子一般都比较高昂,而且气势恢宏,能够体现出苗族人民不屈不挠的精神,以及敢于与困难斗争的精神;第二,旋律起伏大,节奏自由散漫,在句中气息和休止是自由结合的,能够体现出苗族人民的自由奔放的性格;最后,在演唱形式上苗族飞歌大多是采用苗族自然演唱的方式进行演唱,在演唱的过程中不需要过多的伴奏,偶尔会加入一些打击乐器。具有浓厚的原生态和民族地方特色,这在视频中的表演中有明显的体现。所以飞歌也是一种地道的原生态唱法,在演唱的过程中非常舒适自然。

第四部分:课堂总结

设计意图:展示思维导图,使学生直观的回顾课堂内容。

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了解了苗族,他苦难的迁徙史,丰富多彩的节日,并从演奏方式,起源,以音乐特点的角度去认识了苗族人民喜爱的传统乐器。芦笙。再最后也欣赏了苗族民间歌曲飞歌,观看了谭盾先生的地图中飞歌一乐章。希望大家在今天的讲座后能够对苗族音乐有一定的了解,同时也对我们自己的民族音乐产生兴趣。


02 余音缭绕的山林之歌

张竞文

教学导入:通过展示鄂温克族具有代表性的动物——驯鹿的图片,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图片中的是什么动物吗?”并创设驯鹿会出现的情境,驯鹿不仅会出现在西方圣诞老人的故乡,中国也有一个民族与驯鹿有着密切的关系——鄂温克族。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导入,并创设情境,学生可以通过驯鹿联想到鄂温克族生活的环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通过图片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第一部分:鄂温克族民族概况

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同学们介绍鄂温克族的地理位置、部落分布、民族节日等,使同学们能够对鄂温克族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内容包括:鄂温克族的地理位置、部落分布、民族节日。

鄂温克族是跨越中国、俄罗斯居住的跨界民族,在蒙古国也有少量分布。中国的鄂温克族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的鄂温克族自治旗。其他散居在陈巴尔虎旗、额尔古纳左旗、扎兰屯市、阿荣旗、莫力达瓦旗、和黑龙江省讷河县等地;

由于历史上的迁徙而形成的居住地域的不同,不同地区的鄂温克人曾被其他民族分别称为“索伦部”农耕、游牧部落、“通古斯部”游牧部落和 “敖鲁古雅使鹿部”他们是驯鹿鄂温克人也是猎民;鄂温克族的民俗节日,本次讲座中分别介绍了米阔鲁节、敖包会、瑟宾节。

第二部分:鄂温克族民歌欣赏

设计意图:对鄂温克族民歌体裁——“扎恩达拉嘎”进行介绍,并对每首民歌的风格特点进行讲解,使学生能够了解鄂温克族民歌体裁“扎恩达拉嘎”以及鄂温克族民歌的音乐风格,体会不同题材的“扎恩达拉嘎”民歌的特色。

第一首是颂歌类的民歌《金色的雅鲁河》。欣赏歌曲,感受牧区“扎恩达勒格的音乐特色,体会“扎恩达勒格”的旋律特点,首先这首歌曲节奏自由、旋律舒展悠长。(谱例中2/4、3/4、4/4不断切换);旋律以 “小波浪式旋律线”上下起伏,构成鲜明的“扎恩达拉嘎”民歌的风格特点;并且音乐中出现多处三连音以及装饰音。

互动环节:提问:同学们听完后对这首民歌的感受,能够找出这首民歌有什么特点吗?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的方式,促进学生的听觉能力,带着问题进行欣赏音乐,思考音乐的风格特点,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于民歌特点的把握。

第二首是情歌类的民歌《东泉》。这首优美动听的情歌是由鄂温克族著名歌唱家、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乌日娜教授在鄂温克民歌乐谱的基础上精心抢救再改编的作品。

乌日娜教授在整理旧物时,偶然得此曲谱,以及寥寥几句爱情故事。她将仅有几小节的《东泉》充实曲调并填词,歌曲柔婉空灵、情深意重,续写了这个平凡感人的爱情故事,让这首未被传唱过的爱情小调回荡于人们耳畔。

第三首是民俗歌类的民歌《毛敖吉坎河》。这首民歌是为数不多的欢快诙谐的歌曲,流传于敖鲁古雅地区,这首歌曲以节奏欢快著称,是鄂温克族的节日歌曲。节奏是自由,节拍不断切换。音乐从低音向高音进行,又从高音向低音流动,构成“小波浪式旋律线”。另外出现较多的装饰音。

互动环节:提问:同学们听完后对这首民歌的感受,能够找出这首民歌与之前两首民歌有什么不同吗?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的方式,促进学生的听觉能力,带着问题进行欣赏音乐,思考音乐的风格特点,比较不同题材的“扎恩达拉嘎”民歌,有利于学生对于鄂温克族民歌特点的整体把握。

第三部分:鄂温克族的民族乐器

设计意图:鄂温克族是北方三少民族之一,许多人对鄂温克族的民间乐器了解相对缺乏,讲座中介绍两种十分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乐器,有利于填补学生对于鄂温克族器乐知识的空白。


本次讲座分别介绍了抓鼓形制的萨满鼓,以及钢制的口弦琴。

萨满鼓,是北方少数民族常用的乐器,但每个民族的萨满鼓形制都有一定差异,鄂温克族萨满鼓为“抓鼓”指以“抓”的方式握住鼓背面十字架或圆环,并用鼓棒进行敲击的萨满鼓类型。演奏时可分别在鼓心、鼓边或鼓框上敲击,也可手推拉铁环撞击鼓背,或双手配合交错敲击,以获得不同的音响效果;

口弦琴,是一种簧片乐器,这种乐器不仅要靠空气的振动,还须用手指拨动簧片,再用口形的开合动作配合发出乐音。与其他民族不同的是鄂温克族口弦琴为钢制。

通过聆听口弦琴的音色,以及欣赏2022年春节联欢晚会中内蒙古鄂温克自治旗“小鹿艺术团”的孩子们身着民族服饰,在丛林的舞台背景下,吹奏口弦琴、打起萨满鼓、演唱的《敖鲁古雅》,更加直观的让学生感受鄂温克族民间乐器的音色特点。

最后进行课堂小结,巩固大家对鄂温克族及其民歌和器乐特点的掌握。

以上就是对鄂温克族民间音乐的介绍,希望同学们通过这次讲座能够了认识并热爱这 山林之中的神秘民族,以此增强我们的民族团结与自然保护意识,共同维护我们美丽的家园与地球!


03 长白山下的金达莱


陈章侨

教学导入:使用问题导入,通过图片展示朝鲜族的服装、美食、建筑等文化特征,让学生对于朝鲜族有初步的了解。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导入,并创设情境,让学生快速的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一部分:介绍朝鲜族

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视频向同学们介绍朝鲜族的地理位置、部落分布、民族节日等,使同学们能够对朝鲜族族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第二部分:朝鲜族盘索里欣赏

设计意图:对朝鲜族说唱音乐体裁——“盘索里”进行介绍,并盘索里的风格特点进行讲解,使学生能够在观看视频的同时,独立对盘索里的特征进行探究。

通过播放一段朝鲜族艺人现场表演盘索里的视频片段,让学生们进行探究。

初听:初步感受什么是盘索里,演唱者的音色特点;

再听:让学生对表演方式、表演要素进行探究;

互动环节:提问:同学们听完后对这段表演后的感受,能够找出盘索里有什么特点吗?

“盘索里”在表现形式上必须具备三个要素,首先要有演唱者,在演唱者的左侧要有击鼓手,此外还有一个要素是听众。

表演“盘索里”时,演唱者站立着,击鼓手要在演唱者的左侧把鼓放在前面坐着,演唱者叫做“唱者”,击鼓的人叫做“鼓手”;

听众是第三个因素,在“盘索里”表演中,听众需要参与演出,好的“盘索里”听众是会捧好场的听众。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的方式,促进学生的听觉能力,带着问题进行欣赏音乐,思考音乐的风格特点,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于民歌特点的把握。

第三部分:朝鲜族民谣欣赏

在此环节主讲人将会带大家了解什么是朝鲜族民谣,朝鲜族民谣按音乐的体裁形式可分为农谣、抒情谣、风俗谣、童谣、长歌等5种。农谣即劳动歌谣,在民谣中占有很大比重,几乎所有劳动都有相应的歌曲;

在简短的介绍后主讲人为大家现场演唱朝鲜族民谣《鸟打令》;

互动环节:提问:同学们听完后对这首民谣的感受,能够找出这首民谣的旋律和演唱特点吗?

朝鲜族民谣的旋律线主要呈下降型和抛物线型两大类,抛物线型更为多见;

以某一音为轴心,围绕它做上下波状起伏的旋法,在朝鲜族民歌中也很普遍。轴心音一般为调式的骨干音;

朝鲜族民谣比较偏好使用颤音,各种颤音唱法有丰富的表现力。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的方式,促进学生的听觉能力,带着问题进行欣赏音乐,思考音乐的风格特点,有利于学生对于朝鲜民谣特点的整体把握。

第四部分:朝鲜族节奏

设计意图:朝鲜族的节奏是极具特色的由三拍子组成的符合节奏,在此环节将会采用互动的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朝鲜族的节奏,有利于填补学生对于朝鲜族节奏感知。

首先为学生们介绍朝鲜族节奏。朝鲜族传统民谣的节奏具有一种生机勃勃的跃动感。从现代乐理的角度来看,三拍子和三拍子搭配而成的复拍子,是其传统民歌最具代表性的节拍。

在简单介绍后,主讲人带领学生学习PPT中的朝鲜族节奏,并邀请学生进行展示。

【互动】邀请全体学员打开摄像头,把刚刚所学的节奏带入到朝鲜族传统民谣《桔梗谣》中进行实践练习。

以上就是对朝鲜族音乐的介绍,希望同学们通过这次讲座能够了认识并热爱这个长白山下的神秘民族!



本站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