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寄语青年,“广大青年要肩负历史使命,坚定前进信心,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让青春在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为人类的不懈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为了促进青年学子深切感受社会前进的脉搏,我校开展了2023年大学生寒假社会实践活动,学生们积极主动参与社会实践。
2023年教育学院寒假社会实践中“筑梦新时代”专题活动中共有26支队伍成功申报立项,其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有11支队伍,“党史学习教育”专题有7支队伍,“道中华”调研与宣讲专题有6支队伍,“生态文明建设调研与实践”专题有2支队伍。深受二十大精神的鼓舞,教院学子深入祖国各处基层,了解民情民意,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
立足思想政治阵地
凝聚集体共识 塑造亲密情谊
筑稳思政根基 拭亮教育底色
以教学为依托 以课程为载体
深化推进铸牢工程的基本任务
我院“赴北京市海淀区调研民族院校思政课程实践团”前往中央民族大学开展民族院校思政课程调研。他们积极与思政课程主讲人取得沟通,了解课程设计初衷,观摩课程实操环节,并在实践地面向学生展开广泛而亲切的调查活动,归纳学生意识样态,诠释学生上课诉求,主动发掘现有课程体系在提高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水平方面的闪光点和创新点,从而深刻体悟民族院校思政课程的育人内涵和实践价值,激励学生提高思想站位,明确共同体身份。

团队成员抵达实践地点

团队成员(右一)与学生开展访谈
我院“赴贵州遵义调研少数民族地区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团”利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前往贵州遵义进行少数民族地区的志愿支教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推广和宣传。在实践过程中,他们充分利用自身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以及充足的教育教学知识储备,结合线上线下的实践教学,通过对基础学科的志愿支教,向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进行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播和推广,带领当地小朋友们“云旅游”,领略祖国大好河山和人文风情,在实践过程中与当地少数民族孩子们相互学习,共同成长,在传授知识经验的同时,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深根植在每一个成员和每一位小朋友的心中。

叶雨琦线下辅导当地小朋友

姚若曦线下分享祖国各地风土人情
我院“赴湖北省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调研普通话推广情况实践团”正式开展社会实践工作。为了调查普通话推广的情况,团队成员深入社会基层当中进行调研。在调查研究与实地访谈中感受到了基层人民的生活现状,体会到了基层工作人员走访调查的艰辛。
通过访谈的方式,团队成员崔豪天对当地居民的普通话情况进行调查,并积极宣传了新时代中国普通话推广的新要求。“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辈青年不仅要刻苦学习,还应投入到实践之中去。

团队成员崔豪天正在进行访谈
“道中华”调研与宣讲主题
心有所信 方能云端眺望
学有所悟 而后实地笃行
传不尽炎黄风采 道不完中华故事
为响应学校“道中华”调研与宣讲专题的号召,“赴山东、河北赶集文化调查实践团”在周廷勇老师的耐心指导下,走访集市,通过对山东、河北两地用新媒体手段记录下这种将近消失的习俗,赶一场云端不散的集。
集市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的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社会的向前发展而逐渐淡化。赶集就是我们过去时代的童年回忆和那些珍贵记忆的承载。集市代表着热闹和喜庆,代表着全家团聚欢快的时候。当钢筋水泥构筑的冰冷城市淹没人们的生活时,不如让我们共赴这一场云端赶集,寻觅温暖的人间烟火。

做爆米花的小贩
“弦歌不辍,思接千载。”习近平总书记曾就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表重要论述,鼓励群众在实践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23年寒假,我院“赴莆田市调研蔡襄书法美学思想传承实践团队”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查阅蔡襄书法美学相关文献,实地走访蔡襄文化公园并采访相关人员,调研蔡襄书法美学思想内涵及其传承现状,在实践中传承与弘扬蔡襄书法美学思想。他们相信,纸张会泛黄,墨迹可能变淡,深藏的美学思想却不会褪色,传承与创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那么蔡襄书法美学就能在新时代焕发生机与活力。

团队成员线上举行会议

团队成员采访蔡襄学术研究会副秘书长蔡春华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青年学子应积极投身社会实践,用行动践行初心使命,为社会发展作出卓越贡献,在不懈奋斗中绽放绚丽的青春之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