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11日晚,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在海淀校区北智楼533会议室、腾讯会议成功举办2023年第3期学术沙龙活动。本次活动的主题为《研究生论文选题漫谈》,由许丽英教授作为主讲嘉宾,教育学院全体硕博研究生、部分本科生参与本次学术沙龙活动。
本次学术沙龙活动主要围绕“什么是选题”、“选题从哪里来”、“选什么样的题”以及“选题有哪些误区”四个方面展开。
许丽英教授首先讲述了受邀出席本次活动后所开展的前期准备工作,通过阐述这份“作业”与学术研究的共性,指出问题意识在学术研究中的重要性。
基于“什么是选题”的问题,许丽英教授援引《辞海》与《现代汉语词典》中关于“对象”、“问题”、“理论”以及“视角”的解释,指出个体、群体、组织、制度、思想等均是研究对象,麻烦、困扰、矛盾、对常态的偏离等均可以成为研究问题,并阐明了研究立场的重要性。她强调,题目的选择需根据对象、问题、理论视角、方法综合考虑,同时选题涉及的核心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务必界定清晰,并保持前后一致。
在“选题从哪里来”这一部分,许丽英教授主要从个体困扰、社会观察、文献阅读三方面展开阐释选题的由来。第一,关于个体困扰,她援引《男子气概、美德替代与集体无意识:校园欺凌是如何发生的——一项来自“兄弟帮”领袖的口述史研究》这篇论文,强调个人内心的困扰是选题的重要来源,随后,又介绍了《社会学的想象力》中个人困扰与公共议题的区分与联系,明确在选题时应当将关注社会大背景与解决个人困扰有机结合。第二,关于社会观察,我们在选题时应当尽可能地留心观察社会中存在张力与矛盾的现象,发现矛盾能够为学术研究提供探索空间。第三,关于文献阅读,我们要多读经典文献,但要带着疑问去阅读。许丽英教授以程猛博士的《“读书的料”及其文化生产——当代农家子弟成长叙事研究》为例进行了阐释,指出这篇博士论文就是他对布尔迪厄的文化再生产理论、保罗·威利斯(《学做工——工人阶级子弟为何继承父业》)的“子承父业”思想等产生质疑提出的选题,还强调对于文献中的观点,我们不能全盘吸收,而要培养自己的问题意识,带着问题去阅读。
随后,许丽英教授指明了在研究中应当“选什么样的题”。她首先引用马特·梅的学历知识图,强调选题中创新和研究价值的重要性,并提出论文选题需遵循“5I原则”,即价值性、创新性、可行性、趣味性、深刻性。其中,价值性、创新性、可行性为选题三个最基本的原则。此外,在选题时我们也要兼顾选题的趣味性与深刻性。许丽英教授还以教育学的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为例,详细分析了这些论文在理论、方法、领域、素材四个方面的创新之处。之后,许丽英教授阐述吴康宁教授关于教育研究中“研究问题”分类的观点,强调能够体现个人和社会结合的选题才最值得研究。她援引“龙芯之母”黄令仪说过的一段话:“我这辈子最大的心愿,就是匍匐在地上,擦干祖国身上的耻辱!”以此激励同学们在进行论文选题时,要充分考虑个人兴趣与国家发展社会需求相结合,实现个人追求与社会需求的同频共振。
关于“选题有哪些误区”,许丽英教授总结为三个误区:其一,没有问题或问题太多;其二,问题太大或问题太小;其三,没有理论基础或理论基础太多。
在最后的总结环节,许丽英教授首先回顾了本次活动的讲述内容,并再次强调进行选题时应当聚焦具体问题而非问题领域,将核心概念界定清晰,形成有逻辑的分析框架。随后,她就学生的选题困惑进行了解答。
本次学术沙龙活动聚焦研究生论文选题,内容详实,针对性强。许丽英教授视野开阔,观点独到,令同学们受益匪浅。本次活动在研究生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