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综合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中央民族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引航大讲堂” | 苗逢春博士:以人为本的人工智能教育应用:政策与能力

2024年10月24日15:30—17:30,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与信息工程学院合作,承办了研究生院主办的中央民族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引航大讲堂”讲座。此次讲座特邀嘉宾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教育信息化与教育人工智能部门主任、中国北京师范大学互联网教育智能技术及应用工程实验室研究员、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人工智能与未来工作”特别工作组成员苗逢春博士。讲座面向中央民族大学两个校区师生,主题为《以人为本的人工智能教育应用:政策与能力》,采取线上线下结合方式进行。讲座由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常永才教授主持,教育学院副院长夏仕武、党委副书记胡文会等出席线下讲座,我校百余名师生参加了此讲座。

苗逢春博士围绕三个方面展开讲座,一是以人为本的人工智能与教育:政策框架;二是UNESCO全球中小学生人工智能能力框架;三是UNESCO全球中小学教师人工智能能力框架。

苗逢春博士首先从UNESCO近年来开展的人工智能与教育领域工作谈起,侧重分享了他今年主持开发的两个能力框架:其一是中小学生人工智能能力框架,其二是中小学教师人工智能能力框架。UNESCO下一步研究重点是“人工智能与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于评价与考试”,特别是人工智能应用于评价与考试所涉及到的相关伦理问题。

接下来,苗逢春博士深入论述了三方面问题。第一大方面是以人为本的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政策框架。首先,在面向数字人文主义的人工智能教育应用中,所有国家都应该考虑四个政策要素:一是教育人工智能伦理问题管制;二是倡导教育人工智能的包容性开发与应用;三是教师和学生人工智能能力建设;四是人工智能在教学、学习和评价中的应用。其次,苗逢春博士辨析了人工智能教育适用性的“人机互动框架”,指出“人机互动”涉及了两个主体:一是“human”,二是“machine”。

第二大方面是UNESCO全球中小学生人工智能能力框架。关于学生人工智能能力,苗逢春博士认为,从柏拉图洞穴之喻看,洞穴之喻实际上探讨的是一个社会问题,提出“何种人工智能能力可将我们从智能奴役中解放出来”的深刻思考。人工智能时代的真实世界是一个需要界定和共建的智能社会,智能社会需要四种公民素养:一是人工智能的批判者;二是负责任的人工智能应用者;三是面向可持续发展的人工智能合作创作者;四是下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创新引领者。

第三大方面是UNESCO全球中小学教师人工智能能力框架。苗逢春博士认为,应倡导基于教师权益的自主人工智能的教育应用。在人工智能社会,教师的角色是具有批判思维的人工智能社会公民、伦理规则的合作制定者和行为示范者、教育人工智能工具和智能学习环境的合作设计者、学生智能化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和引导者、终生学习人工智能的示范者。在此基础上,苗逢春博士倡导构建人机合作中的新社会契约,详细解读了中小学教师人工智能能力框架的能力层面和进阶水平,提出了教师人工智能能力框架的实施策略。

随后,孙立会教授对本次讲座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讲座内容丰富,具有较强的前瞻性,并针对性地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思考。孙立会教授认为在面对技术对教育的改变时,我们要保持期待、保持敬畏感,要推动理论向实践的转化。对此,苗逢春研究员非常赞同孙立会教授所提出的问题和思考,阐明中小学教师人工智能能力框架所指的“教师”是培养学生人工智能能力的教师。参与此次讲座的博士生积极提出思考与疑惑,苗逢春研究员给予耐心细致的解答。

本次讲座聚焦于“以人为本的人工智能教育应用”,苗逢春博士的深度解读不仅加深了师生们对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应用的理解,还引发了他们对未来教育模式的深刻思考。讲座内容丰富、见解深刻,让聆听讲座的师生们受益匪浅。

本站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