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寒假,教育学院组织了65支团队,超过200多名学子,奔赴祖国大江南北,深入社区、企业、大中小学校等地开展主题社会实践与调研。这一举措旨在让学子们在实践中全面了解社会现状,关注国家发展需求,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为解决实际问题贡献自己的力量,学子们积极参与,表现出极高的热情和积极性。教育学院对这次社会实践活动给予了高度关注和支持。
守护母亲河: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民大实践
“赴河南省郑州市调研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现状实践团”沿着总书记的足迹,深入郑州黄河国家湿地公园,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这一关键议题展开调研。团队通过实地考察、访谈等方式,系统梳理了湿地公园在生态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核心作用。调研发现,尽管湿地建设面临汛期塌方、水源调配等挑战,但通过科学规划与社区共治,已构建起“生态保护—文化传播”的双向路径。在此基础上,团队成员开展了生态宣讲活动,将黄河文化融入科普教育,有效激发了公众对母亲河的认同感与保护意识。团队成员们以实际行动践行了文化传播和生态保护的双重使命,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贡献了青年智慧,展现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


骑楼新生:海口老街的文化传承探索
“赴海南省海口市调研骑楼的传承与发展实践团”以长堤路、博爱路等骑楼街区为样本,通过实地调查、文献分析及多方访谈,深入挖掘了骑楼作为南洋文化载体的历史价值,并积极探索百年骑楼的保护与活化路径。调研显示,海口骑楼虽完成部分修缮并形成景观带,但仍面临交通拥堵、建筑老化、景观割裂等问题。对此,团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提出了“微更新+活态传承”策略,建议通过数字化建模保存建筑原貌,并提倡通过引入文创市集来活化街区功能。未来,调研团队将系统性地总结当前海南省海口市骑楼传承与发展的现状与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助力骑楼文化在新时代重新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壮锦织梦:非遗技术的数字焕新
“赴广西壮族自治区靖西市调研壮锦美育传承路径实践团”深入靖西市壮族博物馆、旧州生态博物馆、壮锦厂及多所中小学校开展调研。团队成员针对壮锦技艺的传承现状进行实地考察,以“非遗技艺+数字传播”为切入点,系统分析并总结了靖西壮锦的文化价值与传承现状。在调研过程中,实践团对壮锦技艺的美育价值和时代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学习并总结了壮锦文化传承的成果与经验、问题与不足。调研指出,靖西壮锦蕴藏丰富的美育资源,但活态传承面临断层危机:青少年群体普遍对壮锦文化兴趣浓厚,但接触渠道匮乏。针对这一现状,团队联合壮锦技艺传承人开发了美育微课,并构建了“非遗技艺+数字传播”课程体系,为壮锦文化的活态传承与创新传播注入了新活力。



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学子始终秉持“知行合一”的理念,以脚步丈量文化厚度,以专业赋能传承创新,以点滴积累铸就成长之路。他们以“调研”为眼,洞察社会脉搏;以“实践”为笔,书写青春华章;以“创新”为魂,绘就时代画卷,奋力在新时代的广阔天地中谱写属于青年学子的奋斗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