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4日至8月28日,第三届全国高等学校教育学本科生专业素养联合交流会成功举办。我院敖俊梅副教授带领扎西卓玛、王晨橙、潘怡竹、杜梦瑶、吕睿莹五位同学积极参与了此次交流会,并在会上取得优异成绩。其中,扎西卓玛同学获得一等奖、王晨橙和潘怡竹同学获得二等奖、杜梦瑶和吕睿莹同学获得三等奖,扎西卓玛同学还获得最佳理论知识奖。
本次交流会由中央民族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云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十所高校的教育学本科专业建设单位共同发起和组织,70余名教师与教育学专业本科生参与此次专业交流与学习活动。

8月25日上午,活动开幕式于济宁尼山国学院黄济学馆举行。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余清臣教授代表本次活动的10所发起高校总体介绍了交流会的发展历史、战略目标和重点行动,提出联合举办交流会的初衷是协同推进教育学本科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探索增强教育学本科专业的硬基础和同行共识,为新时代高质量教育学人才培养体系奠定坚实的本科基础。曲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徐瑞教授在致辞中回顾了交流会创办三届以来的历史,认为此次在黄济学馆举办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对优秀历史传统的传承和创新。济宁尼山国学院王雷亭院长对师生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并详细介绍了尼山国学院和黄济学馆的建设历史。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院院长班建武教授主持了开幕式。
随后,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教授、尼山医学院执行院长于建福对孔子的诞生地——尼山的历史,以及黄济学馆的建设过程进行了详细而生动的介绍。
开幕式结束后,交流会进入第一个环节——教育学专业学习方略与学习故事分享。来自10所高校的同学们分成AB两组,用自己的独特方式分享了学习教育学的真实感悟和心得,既有学习教育学的收获,也有克服困难的小技巧,还有在面对宏大教育理论和复杂教育实践中的迷茫。同学们真诚而生动的交流不时引发在场师生们的笑声和掌声,北京师范大学张姜坤老师作为评委进行了精彩点评。


下午,10所高校的学生代表参与了中外教育学经典基础知识问答。在紧张的问答氛围中,同学们呈现了对教育学扎实的基本功和理解力,也再一次反思了自己教育学经典阅读和知识的掌握程度。
晚上,开展了本次交流会独具匠心的一个环节——“回首来时路:教育学专业教师成长历程分享”,本场交流由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高洁副教授主持,8位教师代表各高校分享了作为教育学专业教师的成长历程,其中的“曲径通幽”和“柳暗花明”引发同学们的惊讶和赞叹。北京师范大学胡雪龙老师在发言中讲述了自己在北师大学习教育学的体会和心得,并就自己师从清华大学谢维和教授和伦敦大学教育学院迈克•扬(Michael Young)教授的感悟进行了细致而精彩的分享。通过这一环节,与会同学了解到教育学人成长的复杂滋味,在耀眼成就的背后是承受一次次的挫败和意外的韧性,在痛苦和失落中坚持的恒心以及在寂寞和孤独中坚定前行的勇气。
8月26日上午,参会师生前往圣地尼山进行研学之旅,参观尼山夫子洞、尼山孔庙,丰富了教育学专业所需的文化素养,深化了对中国教育学起源和发展历史的认识。下午,各高校同学们进行了教育情境问题分析,在有限的时间里呈现了批判性思维和教育理论应用的魅力。
8月27日,本次联合交流会进行到最后一个环节——教育研究方案设计汇报。通过团队紧密合作,各高校同学们向与会师生们呈现了基于一个具体问题而生发出的思考脉络,其中的创造性和想象力引发在场教师的认可。北京师范大学林可副教授作为主持人和评委进行了精彩点评。随后,闭幕式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院副院长程猛副教授主持,各高校学生和教师代表先后做了参会分享,表达了对交流会筹备方的感谢、自己的收获以及对未来交流会举办的建议和期待。在特邀嘉宾发言环节,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长聘副教授沈文钦以自己所指导的教育学专业本科生为例,鼓励同学们认真学好教育学专业,夯实专业基础,并提醒“不要太着急做科研”。最后,余清臣教授作交流会总结,认为本次交流会的参与各方都做出了很多投入并因此具有很多期待,教育学本科专业的学习在今天需要学习者的主体性投入和创新,参加交流会的师生都可以通过活动情况来改进自己的工作和学习。
本次联合交流会不仅为全国教育学本科生提供了一个展示和交流的平台,深化了对中国教育学起源和发展历史的认识,还促进了高校之间的教育学本科专业建设交流与合作。本次联合交流活动的成功举办,标志着十所高等学校在教育学本科专业建设上的又一次全新尝试,也反映出教育学学科教师和学生对于跨校师生交流的渴望。未来,交流会将在10所发起高校联合举办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交流环节设计,丰富同学们的参会体验,为全国教育学专业学子的成长搭建高质量的交流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