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教育学院党委组织召开第一场“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题分享会

2022年11月10日下午2点,教育学院党委在学院党员之家召开第一场“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题分享会。教育学院全体教职员工参加会议,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交流学习收获与体会。本次会议邀请苏德教授和陈志伟副教授两位老师作主题分享。

苏德教授发言

苏德教授首先进行分享。在报告解读部分,苏德教授指出,党的二十大报告分成3个模块,15个部分,思想深邃、内容丰富、亮点纷呈,3万余字的篇幅中含有很多新提法、新论断、新思想,让人印象深刻。

他强调,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三位一体”统筹安排、一体部署,并摆放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即“高质量发展”之后的突出位置,更加突出了教育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地位。在科技、教育和人才之间的关系问题上,必须坚持发展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是第一资源、增强创新是第一动力,特别是要如何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三个党中央提出的需要长期坚持的国家重大战略,是事关现代化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科技和教育领域还要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这就更加明确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目标要求,更加彰显了教育是影响国家未来的战略性事业,而非仅仅是社会民生事业的组成部分,党的二十大报告切实为我国新时代教育、科技和人才工作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为高等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根本遵循。

审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人才竞争的时代背景,可以研判我国教育战略部署将发生如下变化:第一,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优化科技创新教育战略布局;第二,重视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优化人才战略布局,助力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第三,践行开放包容的理念,推进科技创新教育交流互鉴。“有的历史性交汇期可能产生同频共振,有的历史性交汇期也可能擦肩而过。”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重要时刻,我们面对汹涌而来的大数据时代、人工智能时代、基因工程时代和物联网,稍有疏忽则有可能会形成难以弥补的竞争劣势和付出巨大的代价。那么如何使我国在人类第四次科技革命浪潮中成为世界人才中心和知识生产高地,这无疑是中国特色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者亟需思考的政治话题、现实问题和时代命题。

苏德教授强调,作为高等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辨明科技、人才和教育之间的关系。发展靠科技,科技靠创新,创新靠人才,人才靠教育。尤其是教育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责任更加重大,任务更加艰巨,使命更加崇高。此外,我们还需要处理好科技、人才和教育之间的关系。一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继续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二是为重大科技攻关、创新驱动发展和高素质人才培养做好基础性和先导性保障。三是以公平优质教育增进民生福祉,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与获得感,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持续加大教育投入力度,不断优化教育资源布局,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努力缩小城乡、区域之间差距,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陈志伟副教授发言

陈志伟副教授作为学院教工党支部书记抓党建和课程思政工作角度进行学习收获的分享。

陈志伟老师主要介绍了他对我院教工党支部未来工作切入点的思考,即课程思政。他首先向我们分享了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于课程思政重要性的描述,“青年强则国家强,高校思政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课程。”其次,他引用了孙春兰副总理在人民日报里的发文,并指出,作为高等教育工作者,首要的工作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继续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就是课程思政产生的现实背景和我院教工党支部在课程思政建设中所需要肩负的历史育才使命。紧接着,他指出,在学院党委的正确领导和有力指导下,学院教工党支部不断强化优势、凝练特色,围绕着课程思政的内容、方法、模式、评价等重要环节展开具体工作,在课堂内外均取得了良好的思政育人效果,并全部获得了优秀支部目标。由于表现突出,学院教工党支部在2021年获评学校先进基层党组织。

最后,陈志伟老师强调,希望我院的各位老师,特别是教工党支部的各位党员都要积极参与进来,通过个人的课程思政教学经验,形成成功且完善的案例总结,最终汇聚成支部成熟的经验体系,为后续的支部建设贡献力量,为学院发展贡献力量。

本站二维码